首页

学院新闻

张东刚:深刻理解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日期:2022.06.27

编者按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人民大学的红色传统和办学成就,对人民大学的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今天是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调研两个月。两个月来,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感恩奋进、深入学习、实干争先,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统领学校工作的思想旗帜和实践利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根本保证。作为创造、汇聚、弘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学术殿堂,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使命;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把脉定向,提出了 “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新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最核心的要求予以强调。这对我们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把握和贯彻落实。

一、深刻理解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精髓要义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中国的大学,关键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确保党对高校领导的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高校才能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好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目标。

第一,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思想认识到位,行动举措落实,不能有丝毫含糊。古今中外,教育都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为目的,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我国高等教育讲政治,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光荣传统和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把好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师资建设等工作中的政治方向,确保党的意志主张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第二,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前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列宁指出:“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政治功能,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作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大力抓好抓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三,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优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瞩目成就的基本经验和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显著优势。从历史上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把高校制度优势转变为高校治理效能的先决条件。只有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制度,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创新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学校党委和院系党组织全面依法治教治校办学的能力与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责任担当,才能确保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得到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落实,使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正确认识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历史脉络

从历史上看,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为起点,党对高校的领导经历了初步探索、确立发展和深化加强三个阶段。经过百年来的接续发展,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得以明确和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以确立和完善,党领导下的高校也正逐步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第一,新中国成立前党对高校领导的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也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1921年8月,党的一大闭幕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就领导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党对高校领导的历史起点。随后,党还参与创办了上海大学,领导创办了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等一大批高等学校。在此过程中,围绕党对高校的领导问题,我们党在理论上、制度上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明确高等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提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在理论上突出了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地位;二是通过在陕北公学探索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华北联合大学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有效的党领导高等学校的制度体系;三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开辟出一条新民主主义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领导高等教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对高校领导的确立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变为全国执政,全国各高校也随之普遍建立起党对学校领导的工作机制。党对高校领导的理论、制度和实践等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在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明确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和加强高校党的领导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的问题,强调“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在此基础上,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党对高校领导的工作体制先后经历了从校务委员会制到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再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并最终确定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体制,为我国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新时代以来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深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之大者”,创造性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怎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一系列事关高校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在制度方面,党中央先后作出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制定和修订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载入高校章程提出明确要求,对高校党委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完整的、全面的概括,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实现途径更加明确、落实措施更加具体,积极推动了高校党的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着力解决高校党的领导淡化弱化虚化、党的建设“上热中温下冷”、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有力保障了党领导下的高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科学把握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丰富内涵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是高校的领导核心,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把握。

第一,正确政治方向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所在。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政治领导,就是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保证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大学的根本要求,也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最好回答。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办学治校各环节,始终保证自身发展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相一致。高校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核心作用,贯彻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保证重要干部任免、人才使用、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评价评奖等均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使党的领导贯穿高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第二,科学思想引领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灵魂核心。思想领导是一切领导的关键和首要。坚持党在高校的思想领导,一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其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国人民大学考察等活动中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篇”“人才篇”,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遵循。二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主责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健全高校思想政治领域问题分析研判和协调解决的工作机制,加强覆盖党政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群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单线条、表面化向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全方位样态转变。三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既要坚决防范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的产生,更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青年学生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第三,培育优秀人才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关键任务。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工作的好坏是衡量党对高校工作领导水平的重要指标。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才上来。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是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少数”,是办学治校的中枢力量。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就要选优配强高校的领导班子,使之时刻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检验自己、审视自己、提高自己,确保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高校要坚决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紧紧扭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确保天下英才为党所用、为人民所用、为民族复兴千秋伟业所用。广大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高校教师要以“经师”和“人师”统一者的要求鞭策自己,以言传身教帮助和带动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勤学专业知识,合力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扎实践行新时代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就是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也是我们办好教育的“本根”。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断筑牢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治理之基,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落实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第一,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筑牢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政治基石。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单一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要不断从各方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以落实和体现。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的体制机制。党委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贯彻党对高校进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关键。校长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行使各项职权,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这一制度,才能确保高校形成党政一致、通力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将党的全面领导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高校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领导权,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最后,要注重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和新经验,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第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把握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根本需要。回答好、解释好这些问题,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和优势,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和前进动力,就能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走在前列、引领潮流。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迫切需要加快建构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因此,高校党委要坚持把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进程中去。一是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二是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引导,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改革,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并在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基础上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和培养机制,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第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有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人加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他希望人民大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将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的起点,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贡献。(作者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原文刊发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专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重要讲话精神”。)

Baidu
sogou